前言:
在汉朝的权力游戏里,有两个人物常常被拿来比较,那就是“大司马”和“丞相”。
这俩人,一个是军事头头,一个是政务大管家,按理说各自的权力范围不重合。
但问题来了,谁才是最终的主宰?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朝堂上,权力的斗争比打仗还要复杂
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看看这两位到底谁更有话语权,又是怎样通过一场场“架构重组”争夺更高的位置。
到底谁笑到了最后?想知道答案,接着看!
很多人在读汉朝历史的时候,往往都被那些官职的名字,搞得一头雾水因为在不同的时期,国家最高官职的名称,可能截然不同。比如说秦朝权力最大的丞相,到了汉朝就变成了大司马。而到了三国的时候,又变成了丞相!这到底是咋回事呢?实际上,中国古代不同时代,最高官职的名称,确实可能有很大差别。但每次变化背后,其实都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变革。用现代话来说,每次变化,就是国家的一次‘架构重组’。而每次架构重组,绝对不是‘又蠢又没意义’,而是一定有很多历史原因在这里面。所以,我们不妨捋一下古代最高官职变化背后,大致的历史故事,我们或许就能搞清楚这些官职的含权量了。首先,在先秦时代之前,很多诸侯国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,往往会找一个人,做国君的助手。这就好比现代企业,一个诸侯国就是一个家族企业。国君就是董事长,而找来的这个助手,就是企业的总经理。而在先秦时期,不同的诸侯国,对于总经理这个职位的叫法,可能截然不同。比如说楚国,就管这个职位叫令尹。而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,则是管这个职位叫‘相邦’。所以,当年秦国的管理模式,基本就是国君管大政方针,然后相邦负责日常工作的细化执行。但是后来,随着秦国越来越大,相邦这个总经理的工作,越来越多,所以自己也需要找几个助手。所以接下来,秦国就给相邦设置了几个副手。这个副手,就叫做‘丞相’。另外,在周王室那边,这个官职叫做太宰!虽然在周王室那边,还有几个比太宰更高的官职。但是因为当年周公辅政的时候,周公的职位就是太宰。所以后来,这个官职就潜移默化,成了周王室那边的最高职位。在春秋战国时期,虽然周王室衰落了,但是影响力还是很大的。所以后来,大家就把‘太宰’和‘相邦’,混合到了一起,组成了一个词,叫做‘宰相’。所以在先秦时期,宰相其实并不是一个实际官职,而是一个形容。如果一个官员,在一个国家内部掌握了行政大权,那他就可以被称作‘宰相’。比如说秦国的相邦,楚国的令尹,其实都可以叫做‘宰相’。而再往后,就到了秦朝。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,秦始皇发现:相邦这个职位的权力,实在是太大了,很容易威胁到他的皇位。比如说在秦始皇登基之初,那位大权在握的秦国相邦吕不韦,权力就有点过大。秦始皇喜欢独掌大权,自然不喜欢有人能威胁到他的位置。所以秦朝统一天下之后,秦始皇就把原本相邦的权力,一分为三。在这次改革里,秦始皇直接取消了相邦这个职位,同时让原本做相邦副手的丞相,接手相邦处理日常政务的权力。同时,秦始皇还设置了太尉和御史大夫,太尉接管了丞相手里的兵权,而御史大夫则是接管了监察权。就这样,在秦朝的时候,丞相、太尉和御史大夫,统称为三公。这三个职位,瓜分了当年相邦的权力。同时,丞相下辖九卿,九卿对应九个具体职能部门,负责日常行政工作。不过,三公九卿制出来之后,秦始皇依然不太满意。丞相和御史大夫倒还好说,唯独太尉这个官职,秦始皇还是觉得,权力有点太大了。毕竟,一个能管辖全国军队的官员,完全可以指挥军队造反。所以后来,在秦朝这十多年的历史上,就始终没有任命过任何一个人做太尉。兵权一直由皇帝自己来把控,然后皇帝下面,直辖几个将军,直接管理军队。秦朝之后,经过一场秦末混战,就到了接下来的汉朝。汉朝开国之初,刘邦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,直接抄袭了秦朝的所有制度。包括官职名称,也都完全一致。而在那场秦末混战当中,因为刘邦长期在前线和项羽打仗,他需要一个官员,在背后替自己主持日常工作。而秦朝的丞相,权限又不足以完成这些工作。所以当时刘邦就选择,恢复了当年秦国的相邦职位,让萧何担任这个官职,替他坐镇后方。但同时,因为刘邦本人名字里,带着一个‘邦’字。所以为了避讳,相邦后来就改叫‘相国’。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在史书上,大家都管萧何叫萧相国的原因。再后来,等到刘邦去世的时候,天下已经彻底平定。到了这个时候,相国的权力,就又显得有些过大了。所以后来吕后掌权的时候,就延续了当年秦朝的制度,再次把相国改为丞相。从这时候开始,西汉玩的又是‘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’这套玩法了。这套模式,大概持续了七八十年的时间。直到汉武帝时期,这套制度再次出了问题。因为汉武帝要打匈奴,国家常年开战。如果按照原本的制度,应该是下面的武将向太尉汇报,然后太尉再向汉武帝汇报!这种模式,汉武帝就很不喜欢。和平时期的太尉,虽然名义上执掌国家军权,但实际权力并不大,因为没有多少机会调动军队。可是战时就不一样了,战时需要经常调动军队,这就给了太尉做大的机会。所以后来,汉武帝就废了太尉,改由前线的将军,直接向他汇报。但是时间长了之后,汉武帝发现,这种汇报制度,效率太低。毕竟作为皇帝,除了打仗之外,他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。这样一来,他还是需要找几个人,替他搞清楚下面的情况,然后再向他汇报。而当时汉朝的前线军队,基本上都是由卫青和霍去病来统领的。这个替他整理汇报资料的人选,自然也就是卫青和霍去病两人最合适。所以后来,汉武帝就给他们俩人,单独设置了一个‘大司马’的职位。从权力上来说,大司马的权力,基本等于当年的太尉。但同时,因为汉武帝时期战争比较多,大司马除了汇报之外,还需要帮皇帝进行决策,所以也有了一部分丞相的权力。所以,在汉武帝时代,大司马取代了太尉。而且,从这时候开始,大司马的权力,要比丞相更大。同时,在汉武帝时代,汉武帝觉得丞相的权力,还是太大,会制约他打匈奴。所以后来,汉武帝就设置了一个叫尚书台的部门,分去了一部分丞相的权力。于是到了西汉中后期,丞相的权力被进一步限制。这时候汉朝玩的,其实已经不再是三公九卿制。而是二公九卿制,再加上大司马和尚书台体制。这种模式,一直持续到了西汉后期。而到了西汉后期之后,因为大司马权力太大了,后面的两位皇帝,又想利用丞相和御史大夫,分去大司马的一部分权力。所以,汉成帝在位时,把丞相改名为大司徒。而汉哀帝在位时,把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。就这样,大司徒、大司马、大司空这‘三大’的三公制度,终于出现了。不过,如果忽略改名背后的权力变化,我们会发现: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,官职改个名而已。大司徒就是丞相,大司马就是太尉,大司空就是御史大夫。一直到这里,各种官名改革,其实都很好解释。但是再之后,来了一个特别令人无语的人,这个人叫王莽。请注意,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绝大多数的官职改名,背后都有一段‘架构重组’的历史背景。但只有两个人,他们改名,不是为了架构重组,纯粹是为了个人喜好。一个叫王莽,另一个叫武则天。这俩人掌权的时候,把很多官职、地面之类的东西,都给改了。但是他们改名的原因,不是为了降低某个官职的权力,也不是为了重新设计权力结构。王莽改名是因为比较托古改制,想要效仿先秦时期。至于武则天,大概就是纯粹是为了自己叫着好听。而在王莽时期,王莽几乎把九卿的所有官职的名称,都给改了。但同时,他们的职权和工作,一点都没变。除此之外,王莽改革的时候,好像没对最高的三公改名。这倒不是因为三公权力大,而是因为当时三公的名字,已经很符合周礼的要求了。于是,在王莽时期,大家玩的还是‘大司徒、大司马和大司空’这套制度。而这三个官职,对标的其实还是‘丞相、太尉和御史大夫’这三个官职。再往后,等到王莽被推翻了,刘秀开始逐鹿天下的时候,终于又来了一次架构重组。刘秀当时面对的问题很简单,那就是大司马的权力,实在太大了!要知道,刘秀招抚河北的时候,最初手里一兵一卒都没有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他再设置一个统辖全军的官职,这个官很容易会直接篡取他的皇位。所以,几乎就在刘秀称帝之后不久,刘秀就打着恢复西汉祖制的名义,把管军队的‘大司马’,重新改名为太尉。而在改名的过程当中,刘秀极大的限制了大司马的权力。改名之后,太尉名义上虽然还管全国军队,但实权已经远不如当初的大司马了。就这样,等到东汉统一天下之后,东汉高层就又变成了‘大司徒、太尉和太司空’模式的三公制度。不过后来刘秀想了想,觉得大司徒和大司空这两个官,名字还是不太好听。一个丞相,一个御史大夫,你权力再大能大到哪里去?还能比皇帝更大吗?于是在这之后,刘秀就把大字给摘掉了,变成了‘司徒、太尉和司空’的三公制度。除此之外,后来东汉彻底平定天下之后,刘秀又觉得,以往的三公制度,哪怕把权力分给三个人,权力依然还是太大了。所以到了刘秀在位后期的时候,刘秀开始把三公的位置,变成了一个顾问性质的职位。允许他们参政议政,但是不允许他们直接去管很多事情。而这样一来,三公分摊出来的工作,该由谁来做呢?刘秀想了想之后,就开始把当年西汉设置的尚书台,大力抬升起来,让尚书台干这些活。而尚书台这边,作为一个机构,也需要一个老大。所以接下来,刘秀又把当年作为闲职的‘太傅’,提了出来,让太傅去管尚书台。当然,绝大多数时候,尚书台是直接由皇帝领导的。只有极少数时候,比如说皇帝太小了,或者皇帝不想管事的时候,太傅会管尚书台。但同时,太傅手里没有兵权。而且,因为很多时候,尚书台是皇帝自己管理的,根本就不需要太傅。所以在东汉很多时候,根本就没有太傅这个官职。只有在少数时候,才会设置太傅。但只要有太傅这个官职在,太傅就一定高于三公。另外,东汉后来还有另一个不经常设置的官职,叫做‘大将军’。虽然太尉在名义上,统领全国军队,但实际上已经被架空了。大将军就不一样了,大将军在权力上,也可以完全控制军队。所以,东汉时期的高层,基本上就是‘三公加大将军加太傅’的格局。三公虽然常年设置,但只有参政议政权力,实权不大。而大将军和太傅,虽然不是常设职位,但权力却大的惊人。于是我们会发现,后来东汉时期,某个外戚掌权的时候,他们的官职,要么就是大将军,要么就是太傅,原因其实就在这里了。这种模式,一直持续到东汉末期。下一个跳出来,再次进行架构重组的人,名叫董卓。看过《三国演义》的人都知道,东汉末年,东汉京城这边,爆发了宦官和外戚的互杀。在此期间,地方军阀董卓,带兵入京,掌握了大权。而董卓入京之后,不满足于担任已有的官职。因为所有已有的官职,不管是大将军还是太傅,权力都小于他需要的权力。所以这个时候,董卓就提出,让皇帝给他再设置一个官职。在董卓的逼迫之下,最后大家不得不新设置了一个官职,叫做太师。太师其实也是周朝的官职,但是后来就没有了。而在董卓这时候,董卓只是需要太师这个名字,至于职位的权力,已经和当年周朝时候的太师,完全不一样了。简单来说,太师的地位,在诸侯王之上,只在皇帝一人之下,同时掌握所有的军政大权。另外,这时候董卓还在保留原有三公的基础上,重新设置了‘丞相’这个官职。其实从职位上来说,此时的丞相,已经和司徒重合了,当时的司徒是王允。但问题是,按照之前东汉的官员制度,司徒就是一个虚职,没有丞相那么大的实际权力。就这样,最后董卓自己给自己加了一个太师的官职,同时重设了丞相的职位,自己又兼任了大将军的职位。这样一来,整个东汉的所有权力,就都在他的手里了。正是因为董卓抓稳了所有权力,接下来,他才有能力直接废了汉少帝,改立汉献帝为皇帝。不过这个行为,也直接导致地方上纷纷开始起兵,讨伐董卓,之后就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剧情。而董卓被杀之后,各地的割据势力,一直在忙着相互打仗争地盘,没人管汉献帝。所以这个时候,官职已经不重要了,地盘和军队才重要。直到后来,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汉献帝成了一个吉祥物。这个时候,官职对于曹操来说,才重新重要了起来。而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当中,曹操刚过来救汉献帝的时候,汉献帝任命他为‘录尚书事’,也就是管尚书台,相当于之前的太傅。等到汉献帝到了许昌之后,曹操又被加了一个大将军的头衔。其实到了这个时候,曹操已经是军政大权一把抓了。而军政大权同时抓稳时候,仅仅只过了两个月,曹操又兼任了司空。司空就是当年的御史大夫演变过来的,所以自此之后,监察权也在他手里了。等到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,并且彻底统一北方之后,这时候的曹操,又觉得自己官职太多,太过麻烦。所以在打赤壁之战以前,曹操一边忙着训练军队,一边宣布,废除当年东汉的‘司徒司马司空’的三公制度,重新恢复丞相制度,曹操自己亲任丞相。这样一来,曹操虽然只有一个丞相的官职,但却可以合法的管所有的工作。而当了丞相之后,因为曹操一直到死,都没有篡位。所以丞相这个位置,就成了他的终点。虽然后来曹操又加了魏王的爵位,然后还可以‘剑履上朝,赞拜不名’,但那些都是爵位和荣誉,而不是官职。而且,曹操这个丞相,和以往的丞相是不一样的。以往的丞相,只管日常行政工作,但是曹操这个丞相,几乎可以管一切。包括管皇帝。而曹操去世之后,没过多久,曹丕就篡位了。到了这里,东汉也就彻底亡了。再往后,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,就是他们玩各种架构重组的故事了。所以,汉朝的高层官职,虽然多次变迁。但每次变迁的背后,基本上都有一段历史故事。相对来说,官职改名其实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背后的权力斗争。毕竟,像王莽这种为了迷信或者思想崇拜,就随意给官职改名的人,历史上一共就没几个。更多的时候,大家改名,都是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力而已。